鱼宝宝生病了,可以通过一枚微小的芯片来找出“鱼爸妈”;鱼儿带上“身份证”,出了问题可以轻松查到是哪个鱼塘哪家养殖户养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对上市的农产品进行抽检,如果是紧急检测,最快半天就可以出结果。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第二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举办前夕,主办方组织记者参观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各种保障食品安全的先进技术手段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鱼苗繁育用芯片溯源
南海区丹灶镇百容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是一家从事鱼苗、虾苗养殖的农业企业,记者在现场看到,借助高科技,水产品质量溯源已经提前到种苗阶段。
技术人员将一枚长约3毫米的芯片打到种鱼身上,这枚芯片具有类似GPS定位的功能,通过它可以精准地找出种鱼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方便技术人员观察良种养殖技术应用在种鱼身上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种鱼繁育的“鱼宝宝”出了问题,用专门的扫描仪一扫,就可以查出是哪组种鱼产的,在哪个鱼塘属哪个批次。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芯片溯源技术是与中科院合作的项目,每粒成本价达26元,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逐粒打到鱼身上。专用的扫描仪每台价格3万元,前期已经投入600万元,后续将投资2个亿。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技术,如果鱼苗在养殖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都可立刻溯源进行研究并采取补救措施,培育出更优质的鱼儿。
3种水产品带上“身份证”
佛山是全省淡水鱼的主要集散地,以去年为例,佛山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58.4万吨,总产值98.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近4成,占全省淡水渔业总产值的2成。
今年5月1日起开始,佛山在全市四大水产品批发市场、西樵何氏水产等物流企业,试行水产品产地标识准入制度,对进入以上试点企业销售的鳜鱼(俗称桂花鱼)、乌鳢(生鱼)、黄颡鱼(黄骨鱼)全部实行附加标识准入,拟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大宗品种逐步铺开。佛山所有鳜鱼、乌鳢、黄颡鱼的养殖企业(养殖户)销售的产品,必须凭《食用农产品出产地标识(水产品)》方可进入试点企业销售。据统计,至今全市共编发录入追溯码4871户,其中禅城5户、南海2587户。
佛山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不同于蔬菜、畜禽等农产品,鲜活鱼具有跳动、游动、数量多等特点,逐条加标记难以做到。因此《佛山市食用农产品出产地标识(水产品)》以批次为单位,采用一式三联的随货同行证明形式。水产品标识实际上就是水产品的两张证明,一张是“身份证”,明确生产责任人。另一张是“通行证”,明确流通环节责任人。
记者在西樵何氏水产公司提供的《食用农产品出产地标识(水产品)》上看到,上面不但清晰标明品名、产地、捕捞日期、交易量和养殖者、收购者、销售者的姓名、联系电话等重要信息,还印有一个10位数的全省统一追溯码,只要拨打106573020433,或登录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就可查询养殖单位和养殖户的信息。“养殖户只有提供了农产品产地证明,我们才会收购他的鱼。”何氏水产负责人表示,实行水产品标识,水产品质量可溯源,更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
紧急检测最快半天可出结果
为了把好农产品质量关,佛山全市还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1个、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5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32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能够开展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抗生素等318项残留检验检测及无公害产地环境检验检测。
农产品检测一般要经过抽样、样品初筛、精准检测等环节。佛山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检测数据的出炉并不像市民想象得那么简单,中间有上百个环节,正常情况下一般需5到10个工作日。如果是监督抽查和紧急监测的情况下,则重点检测某些项目,最快半天之内可以出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