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市场爆出的镉大米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一些人士将镉超标源头指向磷肥。记者日前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中国磷肥镉含量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将镉大米主因归咎于磷肥缺乏依据。
5月18日和21日, 广东相关部门通报超标镉大米37批次,多数源自湖南。事实上,近年来镉大米屡有发生,已成为社会焦点,镉作为一种重金属,在土壤中会被作物吸收,累积到一定数值会危害人体健康。
事件发生后,湖南省环保部门和部分专家将主因归结于多年施用磷肥而引起的土壤镉积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五位专家则认为大米中的镉存在多种来源,包括土、水、气,以及其他外源性因素,将镉大米归因于磷肥有失偏颇。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修学峰表示,中国磷肥镉含量低于多数国家。她说,磷肥原料包括磷矿石、合成氨和硫酸,磷肥的镉主要来自磷矿,中国磷矿镉含量在全球属于较低水平。文献表明,同属磷肥生产大国,中国主要磷矿镉含量是0.7~4.0mg/kg, 美国是6~33mg/kg。此外,据《磷肥与复肥》杂志一篇署名文章介绍,中国肥料镉含量平均为1~2.9mg/kg,而美国是8~105mg/kg。
修学峰介绍,中国相关标准对镉含量控制也严于国外,国家标准《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 T23349-2009)要求镉含量≤7mg/kg。记者掌握的一份国际化肥工业协会的资料则显示,欧盟成员国中,芬兰对肥料镉含量控制最严,其制定的指标是≤21.5mg/kg。郑州大学教授许秀成透露,中国在入世谈判时曾提出设定磷肥镉含量指标,但因国内标准严于国外,遭到一些国家反对,因而标准当时未能出台。
有观点认为,即便中国磷肥镉含量低,但经三十年不间断且过量使用,也可导致镉的累积不容乐观。广东省农科院艾绍英博士说,连续使用确会带来一定累积效应,但使用量多大、使用多长时间才会导致镉超标,这方面目前尚缺乏数据予以支撑。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秉强和深圳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观点相近:湖南磷肥用量并非全国最多,镉大米应系环境、土壤、气候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一是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工业排放源不容忽视;二是南方气温高,土壤ph值小,重金属更具活性,易被作物吸收。此外赵秉强还提出,此次涉事大米为杂交稻,该品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高于其他很多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