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场上公开售卖的瓶装水存在不少问题,其标准甚至不如自来水的标准。包括矿物质水,天然水等瓶装水都存在一定质量隐忧,有专家对市场上瓶装饮用水溴酸盐(潜在致癌物)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矿泉水的合格率仅50%,矿物质水合格率为66.7%,山泉水为71.4%。
上述调查涉及饮用瓶装水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详尽。由于瓶装水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采访记者无法对瓶装水的质量问题给出否定性或肯定性的结论。但只要认真读过这一调查报道,人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疑虑恐怕只会加深,不会减少。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利用水资源的,不必说“秦渠”、“郑渠”、“邗沟”、大运河那些水利工程,就以饮用水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民族,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的一口水井,其年代距今约5700年。而且,那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工程技术达到相当水平。由此推断,更早一些时候,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摆脱了只能在河湖溪泉之畔逐水而居的原始生活形态,依靠水井解决饮用水的需求,使人类活动足迹向更广阔的地方扩展,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饮用水的“商品化”方面,中国也是有历史了。不算“引车卖浆”,不算《清明上河图》中的那些茶肆,就在明清时期的北京,“卖水”就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那时候,玉泉山的水可能是最好的品牌,除了皇宫王府里用,城里有钱人家也肯掏钱买。每天天未亮时,西直门(当时即俗称“水门”)内外拉水的骡车驴车络绎不绝,辔铃叮咚,走向深宫大宅,消失在大街小巷中。
“当年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随着饮用水彻底的商品化,“买水喝”成为生活常态。特别是在关于自来水水质“有问题”的传闻传播开来后,瓶装水(包括桶装水)更为人们所依赖。不料,现在突然听说瓶装水的质量也靠不住,这让人如何是好?让人还能相信什么?
如果媒体的相关调查准确无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继“
三氯氰胺”、“地沟油”之后的又一起事关食品安全的严重事件。而与“奶”、“油”问题相似,瓶装水问题暴露出的同样是生产企业的诚信缺失和主管部门的失职。
先说主管部门。其失职首先体现在产品标准的制定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该制定的标准没有制定,标准该配套的不配套,客观上让一些地方和企业有空子可钻。其次,标准的执行混乱无序。按规律,国家标准相对滞后于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是允许的。但按规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必须严于(或者说高于)国家标准,否则是不能被批准的。现在地方、企业堂而皇之随随便便搞出某个“标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却视而不见,不是失职是什么?第三,监管不作为。瓶装水究竟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有关部门领导可能是看了新闻才知道吧?此前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产企业的诚信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多说无益。在此我们不想过多追究那些习惯于掺杂使假鱼目混珠的新厂子,我们想问一下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他们生产的瓶装水执行的是什么标准?这些标准消费者是否有权知道?如果他们的企业标准以“商业机密”为名讳莫如深,是否意味着有难言之隐?还有,声称“不生产”水只“搬运”水的农夫山泉,搬运的到底是什么水?拍拍心窝比一比当年在西直门下搬运水的老辈儿人,敢说自己良心无愧么?
当然,企业的问题与主管部门的问题其实是很难理顺择清的。中国的标准化制定与管理多年来的一大弊端就是企业深深地介入标准制定,而且往往是“付费介入”。在这样的机制体制下,即使排除“官商勾结”、“恶意串通”的猜测,也难避免腐败的滋生。最起码,“拿人钱手软”,管理混乱、推诿扯皮、失职不作为之类的事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瓶装水的问题被提出来了,恐怕要被进一步深究,要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毕竟水虽至柔,其动也刚,如果老百姓连放心水都喝不上了,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