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芦山地震灾区传染病发生风险
作者:来源: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发表时间:2013-04-23 11:12:08点击:

芦山地震瞬间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紧急救援刻不容缓。但是地震灾害发生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同样需要特别重视,地震灾区传染病风险值得特别关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指出,震后灾区常面临食物短缺、食品污染以及生活环境和习惯改变等诸多困难,为保护灾区居民饮食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特别急需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紧急应对。

四川省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经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灾区饮水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大、传染病发生风险增高。灾后公共卫生应对迫在眉睫。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冯子健介绍,灾后需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快速对卫生需求、疾病发生风险、有毒有害物质存放地等方面进行评估,处理环境、食品、饮用水、安置地等卫生,控制虫媒、啮齿动物,做好传染病、非传染病健康问题的监测等。

随着救灾的持续,各地派往灾区的救援队伍中卫生防疫工作队在不断增加。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协调当地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和机构,组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队,为灾区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灾后防范传染病

大多数时候,灾害与病疫的威胁形影不离。四川雅安芦山县的7.0级地震已经造成了千人伤亡,同时给当地的重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公共卫生的风险则正是隐藏在这其中。

一般情况下,灾害发生后除了引起伤亡外,还会导致失去住所、人口迁移、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垃圾废弃物难以处理、食品和饮用水供应中断、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破坏、电力通讯系统破坏、有害昆虫和病媒生物增加等问题。

在芦山县地震发生后可以看到,前述部分问题曾先后在灾区出现,并且有些问题目前仍在持续。据冯子健对本报记者介绍,这当中一些因素的出现会使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增加,比如人口的迁移、拥挤的居住条件,灾区居民心理应激抵抗力下降,灾区生活环境的恶化,有害的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增加等等。

对于集中了大批伤员和各方面物资紧缺的灾区而言,流行病发生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鉴于此,灾后防疫与救援几乎同样重要。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于4月20日晚23时发出通知,要求北京市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赶赴地震灾区。

前线指挥部疾控卫监组组长祝小平4月21日曾表示,目前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灾区没有出现传染病疫情。但由于饮用水供应暂时还未恢复,临时安置点的生活垃圾缺乏统一集中处理的场所,使卫生防疫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

冯子健指出,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灾害发生后需要对当地灾后公共卫生现状与卫生防病需求快速评估。评估目的是快速识别卫生问题和需求,并将结果用于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以及用于资源的募集和分配。

据本报记者了解,从四川省疾控中心对芦山县的评估结果来看,目前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严重受损,而主要的公共卫生隐患在于安置点设施和卫生管理、饮水和食品安全、粪便垃圾管理、血吸虫病危害。

四川省疾控中心已经发出建议,加强灾区安置点卫生管理、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检测、建立症状监测系统、强化卫生防病宣教,并向地震灾区派遣了防疫应急队。

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四川和雅安尽快恢复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尽快恢复常规免疫接种,加强人群免疫状况评估,适时开展应急接种,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暴发。

保障食品和饮用水安全

在灾后公共卫生的应对当中,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灾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直接关系到灾区居民的生活。

但在灾害发生后,往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外来食品来源广泛,种类繁杂;当地食品加工条件简陋,炊饮具缺乏,清洗、消毒措施落实困难,食品易受污染,食品安全风险加大。

钟凯表示,应对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食品安全队伍在地震灾后的各个阶段采取适当方式不断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评估工作。识别最主要的食品安全威胁和隐患,及时了解灾区民众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分析其需求,为决策部门确定相应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由于受灾民众大规模转移安置是紧急救援期和持续救援期的主要安置方式,钟凯认为在受灾民众安置点开展快速评估能够反映绝大多数灾区民众的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评估的内容,则应涵盖重点食品(包括饮用水)、食品安全重点环节以及食品安全重点区域,内容要反映出灾害造成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食品卫生质量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食品安全措施是否有效。

在受灾居民饮用水的处理方面,冯子健则指出,应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强化水源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和消毒。

此外,在食品卫生的基本常识方面,公共卫生专家均提出建议,应保持食物清洁,防止危险微生物的生长;生熟分开,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污染;加热彻底,杀灭危险的微生物等。